Search

DWS Sean Taylor:美放水利新興市場超配中國股市- 20200629 - 經濟 - 明報新聞網

pasar2kali.blogspot.com

明報記者 葉創成

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亞太區投資主管陳敏蘭在上期封面故事指出,機械人、大數據、數碼化、電子商貿及人工智能仍然是中長期全球投資主題,中資科技股值得看好,而中資醫療股亦仍然有上升空間,即使有關股價近月急升後,估值已沒有以前般吸引,仍然是未來幾年的核心投資。上周中資科技股及醫療股亦繼續是市場焦點,騰訊股價周四更創歷史新高505元,周五回落收報485元,全周仍升5.34%,市值達4.633萬億元,高於阿里巴巴的4.605萬億元,是阿里去年11月回港上市以來,騰訊市值首度超越阿里,成為市值最大的中資科技龍頭股。騰訊上周貢獻恒指137點升幅,如加上舜宇光學(2382)及石藥(1093),三隻股份便貢獻恒指167點升幅,若非上述科技及醫藥藍籌強勢,恒指上周跌幅更大。

中國今年經濟料增長1% 冠主要經濟體

目前市場的最大風險,是新冠肺炎疫情於美國有第二波大爆發的跡象,上周當地確診個案再次急升,周五美股三大指數亦悉數下跌逾2%,以全周表現計,美股跌幅亦高於港股;Sean Taylor上周在電話會議中透露,旗下投資組合在早前兩個月超配美股後,本月開始已轉為超配新興市場,當中包括超配中國股市,可謂部署適時。

Talyor指出,即使在美國疫情受控、沒有第二波大爆發的情况下,當地經濟今年料也會按年收縮5.7%,明年出現V形反彈、增長5.6%後,跟着中長期增長亦會比假如沒有出現疫情前明顯放緩(圖1);而是次疫情不止重創美國經濟,環球經濟今年料亦陷入衰退,收縮3.1%,歐洲及新興市場GDP亦會倒退,率先走出疫情的中國今年經濟料增長1%,是全球唯一錄得增長的主要經濟體,明年GDP增長料顯著回升至9%,同樣領先全球(圖2),在相對理想的經濟基本面支持下,可解釋為何該行超配中資股。

美政府要為疫情負責 儲局QE無極限

另外,Talyor分析,正正由於目前內地經濟表現不差,中央今年以來因應疫情所採取的財政刺激,佔GDP的比率僅2.4%,橫向比較低於澳洲(10.6%)、日本(10%)、美國(8.3%)、德國(6.9%)、加拿大(5.2%)及英國(3.1%)等發達國家;縱向比較亦顯著低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採取「四萬億救市」的12.7%(圖3)。

隨着美國聯儲局於3月23日宣布無限量寬(QE)救市,當局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現已突破7萬億美元,短短3個月增加約3萬億美元(圖4),在非常充裕的流動性支持下,亦帶動美股三大指數跟着在兩個多月回升近五成,納指上周二更創歷史新高,近日始因為疫情第二波的憂慮而回吐。Talyor認為,即使在假設美國疫情受控、經濟即將出現V形反彈的前提下,該行認為由於就業市場復蘇力度將不及經濟,故此聯儲局料仍要繼續放水,今年資產負債表繼續擴張屬毫無懸念:「與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比較,當時觸發點是因為美國置業者在按揭市場過分借貸(可零首期買樓),當地金融機構需要負上最大責任,聯儲局亦不必急於出手救市,更可於危機後收緊監管作為對金融機構的懲罰;但目前的情况不同,是美國政府(處理疫情不力)導致經濟出現停擺,政府有責任向當地中小企提供足夠資金,幫助它們度過是次危機」。

中資股建平衡組合:科技醫療內房內險

Taylor分析,在美國聯儲局今年內繼續QE放水的前提下,美元匯價料會轉弱,有利資金流入新興市場,當中又以基本面佳的中國股市最能受惠,故此該行現正超配中資股。跟據EPFR數據,截至上周三(24日)的一周內,港股基金流出3500萬美元,為連續第10周淨流出,累計9.58億美元;Taylor指出,其實今年以來已有近400億美元資金流出新興市場股市,但由於在外資流出的同時,本土資金卻持續買入,為當地股市帶來支持,「中國投資者在買入中資股,東盟及巴西投資者也在買入當地股市,這是今年很多新興市場共同出現的情况」。

至於目前DWS在中資股有何看好的板塊呢?Taylor表示,在中國疫情受控、沒有第二波大爆發的前提下,目前可建立一個比較平衡的投資組合,除了繼續持有近月表現強勢的中資科技股及醫療股,也鍾情估值吸引的內房股,以及內險股,「是次疫情長遠應該增加內地民眾對保險產品的需求」。

[封面故事]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June 29, 2020 at 03:39AM
https://ift.tt/3g7MtBQ

DWS Sean Taylor:美放水利新興市場超配中國股市- 20200629 - 經濟 - 明報新聞網

https://ift.tt/2YfsQC4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DWS Sean Taylor:美放水利新興市場超配中國股市- 20200629 - 經濟 - 明報新聞網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